近年来,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日益突出,严重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,更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保障。然而,一些地方为了短期经济利益,纵容甚至默许乱占耕地建房行为,导致耕地资源被无序侵占,严重破坏了农村土地管理秩序。为此,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,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,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。
图源:搜狐网
完善法规体系,扎紧制度“篱笆墙”。遏制乱占耕地建房,首在制度先行。当前,部分农村地区存在“有法不依、执法不严”的现象,根源在于制度漏洞和监管盲区。要加快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配套政策,细化耕地保护责任清单,明确“谁审批、谁监管、谁担责”的权责链条。同时,探索建立耕地保护“负面清单”制度,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纳入信用惩戒体系,提高违法成本。此外,需完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,推动自然资源、农业农村、司法等部门协同作战,形成“一处违法、处处受限”的高压态势,让制度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“高压线”。
强化监管手段,织密巡查“防护网”。遏制违法行为,关键在监管落地。传统的“人盯人”“手记台账”式监管效率低下,难以适应动态复杂的农村土地管理需求。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,构建“天上看、地上查、网上管”的立体化监测体系,实现耕地变化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。同时,压实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属地责任,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,将耕地保护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,激发基层“前哨”作用。对新增违法建房,必须坚持“零容忍”,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、拆除一起,坚决杜绝“破窗效应”,确保监管“长牙齿”、执法“见真章”。
凝聚社会共识,筑牢思想“防火墙”。根治乱占耕地痼疾,根本在人心向背。部分群众对耕地保护政策缺乏认知,甚至存在“法不责众”“先占先得”的侥幸心理。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通过乡村大喇叭、短视频平台、典型案例曝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讲清“耕地红线不能越、子孙饭碗不能丢”的道理。同时,畅通举报渠道,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奖励基金,动员群众成为“监督员”和“守护者”。更重要的是,要疏堵结合,统筹规划农村宅基地和产业用地需求,加快盘活闲置土地资源,保障农民合理建房需求,从源头上减少“被迫违法”的生存性冲动,让保护耕地成为全民自觉行动。
图源:新浪网
土地是民生之本、发展之基、生态之依。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,既是一场攻坚战,更是一场持久战。唯有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筑牢制度防线,以“全天候”的严监管压实责任链条,以“接地气”的软引导凝聚社会合力,方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实现乡村振兴筑牢根基。